为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5月15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其昶楼报告厅举办“烽火龙眠——新四军桐城抗战纪实”专题学习活动。活动特邀中共桐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专家湛峰担任主讲,青马工程学员及入团积极分子共同参与,揭开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首次俘虏日军士兵的历史谜团,重温烽火年代的英雄壮举。
一、历史悬疑:首俘日寇背后的故事
1938年,新四军在华东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寇,取得了诸多振奋人心的战果。然而,“新四军首次俘虏日军士兵”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细节因史料记载分散,长期存在争议。在湛峰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系统梳理了档案馆文献,最终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二、多元史料互证:抗战记忆的立体呈现
(一)地理坐标:交通线上的攻防较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推动了新四军的成立。1938年间,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桐城地区展开了多次英勇的抗日战斗,包括大小关伏击战、范家港伏击战以及著名的棋盘岭伏击战。这些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为新四军在皖中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学记录:诗词中的家国呐喊
桐城文人马厚文在《城劫后篇》中描绘了桐城被日军侵占后,新四军伏击日军及抗日军民破坏交通线的场景,展现了桐城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此外,新四军四支队秘书陈国柱在《大关风雨壮雄师赋》中记录了1938年4月8日新四军八团在桐城大关伏击日军的壮烈场景,生动刻画了新四军战士在恶劣天气下英勇作战的精神风貌。
(三)日方档案:暴行